焦點
-
Intel Gen 11效能曝光?! GT2性能超越前代Gen 9達100%以上、追上Vega10且直逼最新Vega 11??
最近的Intel除了龍頭老大正式有接班人之外,正式開賣無內顯核心的「F」版本處理器與即將建置顯示卡品牌「Odyssey」相信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先不去串聯到底F版本的推出與自家將正式重拾顯示卡核心業務是否有多少百分比的關係,光是面對競爭對手接連不斷的新品露出訊息,恐怕再怎麼鎮定、椅子也快坐不住了吧! 面對AMD Radeon VII已經正式推到市場上、小道消息也指出即將在7/7發布更新一代的Ryzen 3系列以及7nm這個話題行銷已經在今年CES上正式曝光,那還在14nm++製程上打轉的Intel,哪時候可以端出10nm的產品呢?真的等到2020的話,可能菜都涼囉!俗話說:壓力促使人前進,能感受到壓力也不是壞事,老是擠牙膏也不是個合適的作法,這一次,提前曝光的效能表現,也代表著新一代的處理器應該很快可以與大家見面了。 外媒在Reddit上面放出了關於Intel下一代Gen 11的訊息,從上面的效能數字上可以看到Gen 11的表現相當突出,比起現有的Gen 9版本提升了超過100%的幅度,GT2 GPU的成績大多也都有50%以上的增進,部分項目更是提升了不只100%,最高可以看到有達到132.07%,這部分拿來跟Ryzen 2700U與2400G對比可以看到,Gen 11已經可以力壓2700U內建的Vega 10、直逼2400G內建的Vega 11了,如果表格上的效能表現屬實、且配置在10nm的ICE Lake上的話,想必Intel未來有望擺脫「跛腳內顯」這個稱號了,小編也是樂觀其成、趕快出吧,不要再擠牙膏了~~ *下圖對比Gen 9之處理器為i5-8250U(UHD620) 雖然大家看到數據會呈現出期待的心情,事實上這也是從去年12月的架構日活動之後,首次曝光的Gen 11效能資訊,按照以往有使用過前幾代內顯的經驗來看,這次的Gen 11效能提升跨度有點大(哈),或許可以推論是10nm製程讓效能提升,Gen 11內建了1Tflop/s單精度浮點運算計算能力,如果真的能夠提前露出的話,那對於使用者可是一大福音,以一般使用者來說,也許能享受到至少GTX750等級的顯是效能水準了。 有Gen 11、那中間的Gen 10咧?夭折的Cannon Lake採用的就是Gen 10,面對10nm的跳票與延期,大家期待Gen 11或許比較實際些,只不過,Intel再不認真看待市場需求的話,來勢洶洶的Ryzen 3可是挾帶7nm旋風,光是嘴砲說10nm可以比得上人家的7nm,不是喊口號就能贏的了啊~ 這邊也提供一下Gen 11架構,大家就參考看看吧,要是Gen 11沒有delay發布的話,相信AMD恐怕要端出更多牛肉才能吸引到玩家的目光了,只可惜事實並非如此,只能期待Intel快點推出吧!
-
支援9代Core處理器之高效低耗省空間、又可懸掛的超迷你準系統,ASRock DeskMini 310開箱試用
為突破一般電腦給人龐大又厚重的既定印象,當筆電紛紛強調更輕薄、可輕鬆帶著走之時,桌機也不讓鬚眉,包含各式更小、迷你造型的桌機紛紛推出,強調以不佔空間、甚至以效能不輸一般桌機的特色,搶佔商用與個人用戶市場。 以「妖板」打出名號的華擎(ASRock)科技,不只在主機板市場推出獨具特色的產品,如今在迷你電腦(Mini-PC)與迷你準系統(Mini Barebone)市場,也推出令人咋舌的產品。其DeskMini系列,便是以小巧體積、強大功能為訴求所推出的一系列「直立式」迷你電腦/準系統。相較於其他系列(例如Beebox、Jupiter)的迷你電腦來說,這些很多還是採用特規的產品,不像DeskMini是直接採用工規的標準MicroSTX主機板,因此若日後想要升級或更換料件的話,就可以直接買對應的料件,不須要整台抱去售後服務據點去請客服處理,因此DeskMini可說是一種,可以DIY的迷你電腦/準系統。 在ASRock規劃的DeskMini系列,共可分成可安裝MXM行動繪圖卡的DeskMini GTX/RX系列,以及體積更小的DeskMini系列。前者是一款擁有2.7公升的體積,卻能擁有獨立顯示卡效能的迷你電競主機(相關測試可參考),還有 。 至於後者,也是本文所要介紹的DeskMini系列,其體積比前者更小,僅1.92公升的迷你電腦/準系統。但是這款就不具備獨立顯示卡的擴充能力,因此適合一般商用、簡報、多媒體、輕娛樂等應用,以供辦公室或書桌上的最佳空間利用率。繼先前的Desk Mini 110系列之後,華擎後續又推出全新DeskMini 310系列,以全面支援Intel第8代與第9代Core處理器。 DeskMini 310系列,採用H310M-STX系列之Mini-STX主機板,採用Intel H310晶片組,在整個1.92公升、155x155x80mm的機殼空間內,塞入所有電腦所需要的各種元件,此外,其提供了標準LGA 1151插槽,讓使用者安裝Coffee Lake家族處理器(Core i7/i5/i3-8xxx、i7/i5/i3-9xxx系列,或是Pentium Gold G5xxx、Celeron G4xxx系列),並支援標準Intel盒裝風扇,不須額外選購第三方的散熱風扇,即可使用。 在記憶體方面,提供了2組DDR4 SO-DIMM插槽,可支援到2666MHz的時脈,最高可擴充到32GB的容量。由於無法直接使用桌機常見的U-DIMM記憶體,因此玩家必須另外購買筆電專用的SO-DIMM來搭配。一般情況下可以選購DDR4 2400的規格,但對於想要更快速度的使用者,則可以選擇速度較快的版本,以打開第8、9代Core處理器所支援的DDR4 2666規格,讓效能再往上提升。 至於磁碟機插槽方面,其提供兩組2.5吋SATA磁碟機置放空間,可支援雙倍7mm與9.5 mm高硬碟空間。另有一組Ultra M.2插槽。因此,若有需要大容量資料存取的使用者,就可以一顆安裝SSD當開機碟、另一顆安裝大容量HDD,以兼顧資料存取的速度與龐大資料的存放。 另外,主機板底部有預留一個microSD讀卡機,並無法任意插拔。其主要用意是拿來當作輔助用儲存裝置。可設定成快取碟,或是存放Linux作業系統,以應用在工業領域,或是內嵌式應用。 在對外I/O埠方面,DeskMini 310的後方I/O提供了1組USB 3.1 Gen.1、1組2.0埠、1組Gigabit LAN埠,以及1組變壓器連接孔。值得注意的是視訊方面,提供了HDMI、DP、VGA三組視訊輸出埠,讓使用者可以從3個裡面挑2個埠來連接至外部螢幕,非常實用。 至於前置面板部份,則有1組USB 3.1 Gen.1、1組USB 3.1 Gen.1 Type-C埠、1組耳麥孔,1組麥克風孔。另外隨附2組USB 2.0前面板延伸連接埠,可連到前側面區。若您買的是含有H310M-STX/COM主機板,或是DeskMini 310/COM準系統,則隨附一組COM埠的延伸連接埠,可安裝至後方I/O埠,以提供傳統周邊使用(例如POS條碼掃描機等等)。 另外,若您買的是DeskMini 310W準系統,或是另購Wi-Fi+BT模組,則可以將該Intel Dual Band Wireless-AC3168的Wi-Fi + BT無線網卡,或CNVi規格的無線網卡安裝在主機板上方靠近H310晶片組旁邊的Mini-PCIe插槽(Key E 2230),然後再將天線連接好,並拉出機殼外,即可擁有無線連接能力。 若您連桌面空間都想省掉,那麼可以再買個VESA Mount Kit掛架,讓整台DeskMini 310懸掛在支援VESA掛架功能的顯示器後方,讓電腦與顯示器成為一體。該VESA Mount Kit具備易裝易拆的特性,在兩邊個別安裝好掛架,要拆裝時,只要轉個45度即可固定或鬆開,即可輕鬆將電腦拆下來或裝上去。 DeskMini 310可說是PC市場中,功耗最高的產品之一,提供高達33%的閒置功率降低,因此待機時非常省電。開機時,只要進入BIOS設定畫面,即可設定各種功率設定。當然也提供OC Tweaker超頻功能,可調整CPU、記憶體等運作時脈,讓整體效能提升。亦可調整工作模式,共有安靜、標準、效能、全速等四種模式,並可設定不同模式與CPU負載下的風扇轉速,以滿合您的工作需求。 ASRock DeskMini 310可以支援第8、9代Intel Core處理器,實測安裝最高檔Core i9-9900K也能順利開機,但大多數使用者不太會用這顆遊戲處理器裝在Mini-PC上來當一般文書與辦公使用,尤其是無法外接顯示卡的電腦上。因此,以下的實測皆是以Core i5-8400 CPU為主,搭配16GB DDR4-2400記憶體(8GBx2),以及SATA 6Gbps的SSD,來進行效能測試。請參考以下測試結果。 ASRock DeskMini 310迷你電腦,可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小小的體積內,除了記憶體必須使用筆電專用的SO-DIMM之外,其他零組件皆可使用桌機級的產品,包含CPU、散熱風扇、M.2規格的SSD、2.5吋7mm高或9.5mm高的SATA HDD或SSD,還可安裝兩台。此外,其預留可以安裝M.2規格的Wi-Fi PCIe卡或CNVi網路卡。而型號含COM的機種亦提供傳統COM埠,可連接一些Bar Code掃描機或早期的周邊設備,適合一些商家或辦公室環境使用。 在外型方面,則提供三組螢幕輸出埠介面(DisplayPort、HDMI、D-Sub),新舊螢幕通吃,且可雙螢幕輸出,適合數位看板使用。對外連接埠方面,共提供3組USB 2.0、2組USB 3.1 Gen. 1、1組USB 3.1 Gen.1 Type-C,可連接各式周邊。對於一般使用場合可說是非常充足,最重要的是非常省電,且支援VESA懸掛功能。整體而言,ASRock DeskMini 310值得推薦給辦公室與個人,需要安靜,且僅佔一點點桌面空間,或完全不佔桌面空間的使用者來選購。 #廠商資訊 廠商名稱:ASRock - 華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896-5588 廠商網址: 市場售價:4,590元 (準系統)
-
效能超越GTX 1070!EVGA GeForce GTX 1660 Ti開箱實測
去年,NVIDIA推出全新一代GeForce RTX系列顯示卡,採用跨世代的圖靈(Turing)架構,不只效能表現向上一層樓,甚至也為消費級市場帶來即時光跡追蹤技術(Ray Tracing),讓遊戲的畫面表現、尤其在光影反射上,更加貼近真實世界。目前RTX系列顯示卡最入門版本為GeForce RTX 2060,不過早前市場上就一直有消息流出:圖靈架構要用在前一代GTX系列顯示卡上了! 沒錯,各位觀眾!久等了久等了!市場上盛傳已久、採用圖靈架構的GTX系列顯示卡GeForce GTX 1660 Ti(下稱GTX 1660 Ti)正式亮相!小編這次收到的是由EVGA推出的EVGA GeForce GTX 1660 Ti XC版本,馬上就帶大家來看看GTX 1660 Ti的真面目囉! 這次小編收到的GTX 1660 Ti是由EVGA推出的XC版本,採用的是單風扇的外型設計,另外還有一款「Ultra」版本,這個版本則是會採用雙風扇的設計。 兩者之間的差異除了風扇數目以外,在外型上則是XC版本較短、較厚(2.75槽),Ultra版本則是較符合一般常見的長型顯示卡大小,厚度(2槽)也比XC版本薄。同時,兩者在散熱的設計上,也為了因應XC版本長度較短、厚度較厚的設計,有不同的散熱片和風扇面積配置,這點小編後文為大家拆解卡片時會移併介紹,接下來就先來看看GTX 1660 Ti的細部特色囉! 外部的特色就先帶到這邊囉!接下來小編要準備把卡片拆開來帶大家看看內部的晶片和散熱配置了!(撩袖子 這次EVGA GTX 1660 Ti在拆解上非常容易,只需要將主要的螺絲都卸下以後,即可看到主要的PCB板以及散熱片和風扇了。 相信說了這麼多,大家最關注的一定還是效能表現的問題吧!等等,先讓小編快速碎念一波EVGA GTX 1660 Ti的基本規格~ 這次小編收到的EVGA GTX 1660 Ti XC版本,其基本時脈為1500 MHz,最高動態時脈則是1860 MHz,CUDA核心數共1536顆、採用PCIe 3.0介面。記憶體方面,搭載6GB GDDR6記憶體@192 Bit,頻寬則是288 GB/s。連接埠部分提供HDMI 2.0b、DisplayPort 1.4和DVI各一組。 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主機板:ASRock Z390 Extreme 4 記憶體:G.Skill Flare X DDR4-3200 8Gx2 儲存空間:Intel Optane 905P 480GB 作業系統:Win10 Pro 64Bit build1809 另外,小編也找了目前相當熱門的《Apex英雄》和《黑色行動4》做為測試標準,在經過畫質調整過後,兩者的平均FPS都能達到100以上,算是很流暢的穩定遊戲體驗了。 從測試的數據中可以看出,GTX 1660 Ti的表現還算是中規中矩,各項表現都還算優異,在遊戲方面的表現令小編感到驚豔,尤其是在新款遊戲《極地戰嚎 破曉》、《Apex英雄》的表現非常不錯,前者在2K解析度下都還能有69 FPS的流暢體驗、後者則是平均都有100~120 FPS的表現,這樣的遊戲體驗很ok! NIVDIA這次在宣傳GTX 1660 Ti時,使用的效能數據比較中,多數都以GTX 1060或是上一代GTX 960作為衡量標準,以GTX 1060為例,GTX 1660 Ti可達到1.5倍左右的效能提升、對比GTX 960則是可達到最高3倍的效能提升。有鑑於此,小編這邊也整理了本次測試的GTX 1660 Ti對比GTX 1060、GTX 1070以及目前RTX系列入門款RTX 2060的3DMark相關數據對照,供玩家們參考。 從比較中可以看出,GTX 1660 Ti在Time Spy和Time Spy Extreme模式下,其效能表現都比GTX 1060優秀(約26%),甚至還比GTX 1070更強(約3%),顯見針對新一代DX12遊戲支援下,GTX 1660 Ti的表現會比另外兩者都還要高。不過在採用DX11的Fire Strike模式下,GTX 1660 Ti的表現依舊比GTX 1060強(約20%),但就比GTX 1070略遜色些。而兩種測試的結果,GTX 1660 Ti都比RTX 2060低,不過其實嚴格來說,兩者相去並不遠。 綜觀這次EVGA GeForce GTX 1660 Ti的整體表現來看,就外觀上來說,單風扇的配置減低了整體的體積,但增高的風扇高度和強化的散熱鰭片,則是在散熱和體積上取得平衡。另外,就最重要的效能來說,GTX 1660 Ti從實測結果中來看,3DMark跑分效能贏過GTX 1060甚多,部分環境甚至能超越GTX 1070,同時,在遊戲FPS的表現上,新遊戲本身的優秀最佳化加上GTX 1660 Ti本身就不錯得體質,帶來的是流暢的遊戲體驗。 小編收到的EVGA GeForce GTX 1660 Ti XC GAMING官方建議售價是289.99美金,不過該卡片目前正在做活動特價,原價9,750元,現在特價只要9,450元,還蠻有競爭力,尤其如果本身仍在使用GTX 1060的玩家非常值得入手,還在用GTX 960的玩家就更不用說了!另一款EVGA GeForce GTX 1660 Ti XC Black GAMING則只要279.99美金。 若真要說有什麼值得擔憂的地方的話,就在於RTX系列入門款RTX 2060顯示卡,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只需要12,000左右即可入手,勢必有可能會影響GTX 1660 Ti的市場行情。 #廠商資訊 廠商名稱:EVGA 艾維克科技 廠商電話:(02)8226-2868 廠商網址:
-
清倉4逆?GTX 1660 Ti今天來、GTX 1650下月推出
NVIDIA近期針對旗下入門級顯示卡可說是動作頻繁阿!繼早前在最新GeForce RTX系列帶來新成員RTX 2060以後,近期傳的沸沸揚揚的新卡、傳將採圖靈架構、將讓上一代GTX系列產品脫胎換骨的GeForce GTX 1660 Ti入門級顯示卡,也將於今(22日)晚上10點正式接露!礙於NDA關係,小編這邊就先不多說了XD!大家可以持續關注PCDIY!網站和粉絲團! 但小編能多說嘴的是,今天另外又有消息指出,NVIDIA據傳在3月時再接再厲,繼續推出GeForce GTX 1650入門級顯示卡。(不得不佩服老黃刀法! GTX 1650將成為GTX 1050的後繼品,已確定會同樣採用圖靈架構,不過將不會有RT和Tensor核心,也就是不支援即時光線追蹤技術。另外,晶片部分將採用型號為TU117的晶片,這和先前流出的GTX 1660 Ti採用的TU116晶片不同。在記憶體規格方面,則是最高可能會搭載4GB記憶體,但目前還無法確定是採GDDR5還是GDDR6,不過後者的機會較高。CUDA核心數則是預估落在896~1024顆之間,不過這就必須等待進一步的確認了。 最後則是時脈,基礎時脈為1485 MHz,是一個相當有趣的數字,比原先的GTX 1050 2GB(1455 MHz)和GTX 1050 Ti(1392 MHz)都還要高。功耗則是預估落在75W左右,可望為入門級DIY電腦帶來更多彈性的空間。 至於GeFroce GTX 1650推出的時間可能落在3月份左右,時間點來看很接近另一款屆時也可能會上市的GeForce GTX 1660顯示卡推出的時間,或許到時候一次同時公布也說不定,這部分應該會等GTX 1660 Ti正式推出之後才會比較明朗;而建議售價方面,GTX 1650預估會落在150~200美元間,這樣的價位在入門級市場將擁有不錯的競爭力,也會與市場價格帶的定位比較接近(1050升級版?),實際價格目前只能拭目以待了。 順帶一提,GTX 1660(非Ti版本)這張卡將會是NVIDIA作為上一代GTX 1060的後繼品,相關的細部規格還不得而知,但綜觀來看,GTX 16系列顯示卡家族,作為老黃針對上一代GTX系列顯示卡的一系列入門級顯示卡的升級,目前共計已經會推出三款:包含今晚將公開的GTX 1660 Ti、之後將推出的GTX 1650以及GTX 1660。這三款入門級顯示卡若是建議售價定位得宜,勢必將會對入門級顯示卡市場帶來一波新的競爭。 今天(22日)晚上10點NDA解禁後,就可以公布GTX 1660 Ti的相關測試報告,屆時就請大家繼續關注PCDIY!網站和粉絲團,隨時掌握最新消息囉!
-
可撓式螢幕、5G搶先推出! Samsung發表Galaxy Fold,以及S10 5G等4款S10家族
MWC 2019展(2/25-2/28)將至,不少手機製造商都紛紛在巴塞隆納預告將展出最新的產品,當然Samsung (三星)也不例外,在這次2/20於舊金山舉辦的Galaxy Unpacked 2019大會中,搶先推出更令人吸睛的產品,包括最新的旗艦手機Galaxy S10+、中階手機Galaxy S10,入門手機Galaxy S10e,以及可撓式螢幕手機Galaxy Fold,還有全新的5G手機Galaxy S10 5G。 這次Galaxy Unpacked 2019最令人吸睛的產品,莫過於Samsung的Galaxy Fold,可說是第一款正式在市面上發表的可撓式手機。三星IT和行動通訊事業部總裁兼執行長DJ Koh表示,該裝置代表了該公司「從頭開始重新打造智慧型手機」的願望。 這款Galaxy Fold屬於高階手機,採用HD+ Super AMOLED顯示螢幕,搭載12GB記憶體和512GB的儲存空間。在相機方面,什麼前鏡頭?後鏡頭?這次三星一次給你更強6鏡頭!其中包含三顆後鏡頭(主鏡頭、長焦鏡、廣角鏡),其中主鏡頭具有1,200萬畫素,支援光學防手振、雙畫素自動對焦等功能等。在手機闔起模式下,有一個前鏡頭可以用在自拍。在翻開模式下,手機上面還有1,000萬畫素的自拍鏡頭,以及800萬畫素的景深鏡頭。這樣的配置,可讓您在任何角度都能進行拍攝。 由於這款手機採用可撓式螢幕設計,平常在闔起模式下,使用的是4.6吋的Super AMOLED副螢幕/小螢幕(比例為21:9),當翻開螢幕模式之後,使用的就是內部展開後的7.3吋主螢幕/大螢幕(比例為4.2:3),因此您要說Fold是手機也可以,說是平板電腦也可以。在翻開模式下,畫面還可以同時顯示3組Apps (左、右上、右下),並可在小螢幕和大螢幕之間切換,因此使用者可以在小螢幕模式下執行App,若覺得畫面太小,即可馬上翻開手機進入大螢幕模式,讓App可以顯示的範圍更大(例如地圖App)。DJ Koh表示:「三星正透過改變智慧型手機的各種可能,來創造行動裝置創新歷史的下一章。」 在售價方面,目前Galaxy Fold在美國的定價是1,980美元(大約新台幣61,000元),在歐洲的售價大約2,000美元。預計4月26日起上市! 相信大家對於去年大家排隊搶4G 499吃到飽的盛況記憶猶新,對台灣來說,3G也才於2018年底中止服務,4G也才上路沒幾年。如今,5G時代已經來臨!就連手機廠商也紛紛搶先推出5G手機,來展現自家技術領先的地位! 當其他廠商紛紛發表5G相關設備之下,三星也不例外,這次在Galaxy Unpacked 2019首次展示其Galaxy S10 5G手機。三星表示,在推出新的Galaxy S10系列手機之後,該公司強調了自推出第一支Galaxy S裝置以來,至今已經10年了!這系列擁有最先進的硬體技術,包括顯示幕、相機,以及執行效能,都是非常強大的。 然而10年過去了,該公司開始正「為未來10年的Galaxy鋪路」,而推出Galaxy S10 5G,也代表著該公司的決心!這款S10 5G,可說是S10系列中最大的一支,採用6.7吋弧形螢幕。三星表示該手機設計得更大,是為了讓使消費者能夠充分利用5G訊號,來享受到最即時串流的電視節目、遊戲、網路直播,以及VR/AR等相關體驗。 目前已知S10 5G採用8GB + 256GB的記憶體配置,然由於5G營運商尚未普及,三星表示在今年稍晚一些,就會有包含Sprint、Vodafone、Deutsche Telekom等在內的電信廠商開始進行5G的試營運,只是具體日期與手機定價尚未得知。 這次發表的Galaxy S10系列,依照等級可以區分成S10+、S10、S10e (4G手機),以及上述的最高檔S10 5G。這些手機都配備了Dynamic AMOLED螢幕,並通過HDR10+的認證。其中,Galaxy S10e是四款手機中的最小一支,配備了5.8吋Full HD+平面螢幕,而S10配備6.1吋Quad HD+曲面螢幕。而最高檔的S10+則配備6.4吋的Quad HD+曲面螢幕, 這些手機的螢幕還包含一系列的「感測器與鏡頭技術」,除S10e之外,其他手機都內建「超音波螢幕指紋辨識功能」,可讀取指紋的3D輪廓,提供更好的安全性。在相機方面,S10+、S10、S10e都配備1200萬畫素雙光圈主相機,並具有123度的超廣角鏡頭。S10+還多了RGB景深鏡頭,再搭配神經網路處理單元(NPU),來強化的人工智慧(AI)攝影功能,讓拍攝功能更加精確。簡單來說,S10 5G、S10+、S10、S10e分別配置了4、3、3、2顆鏡頭,提供絕佳的拍攝品質。 在記憶體配置方面,S10+提供8+128GB、12GB+512GB與12GB+1TB的配。至於S10則配備8GB+128GB或8GB+512GB儲存空間。至於S10e則是6GB+128GB或8GB+512GB。而這些手機所內建的則是Wi-Fi 6的標準,可以擁有更快的傳輸效能。至於建議售價方面,Galaxy S10e為749.99美元起;S10則是899.99美元起,至於S10+則是999.99美元起。 這次除了新的智慧型手機產品之外,三星也推出了新的無線耳機:Galaxy Buds,以及兩款健身專用的可穿戴式裝置:Galaxy Watch Active和Galaxy Fit。 有關於這次Samsung Galaxy Unpacked 2019現場發表會,可參考以下影片。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 v=ISjiJQGJ72o Samsung Galaxy Unpacked 2019發表會現場
-
Intel有望推4 GHz Pentium Gold處理器力抗AMD Athlon
AMD家的Athlon處理器在入門級市場佔有不錯的優秀地位,Intel不願讓其專美於前,日前傳出Intel將可能推出雙核心、14nm++製程的新款Pentium處理器以對抗Athlon。 歐洲零售商列出了一系列Intel即將推出的處理器,其中最高階的是型號Intel Pentium Gold G5620,將具備4GHz時脈、2C/4T配置、65W TDP。其他的處理器型號,則是包含G5420(3.8GHz、2C/4T)、G5600T (3.3 GHz、2C/4T)、G5420T (3.2 GHz、2C/4T)、Celeron G4950 (3.3 GHz、2C/2T)、Celeron G4930 (3.2 GHz、2C/2T)以及 Celeron G4930T (3.0 GHz、2C/2T)。 至於其他特色和更細部的規格,目前則是尚未有任何消息流出,但考量到Intel這陣子在14nm++製程上面臨瓶頸,加上就入門級處理器來說,現階段Intel確實有些無力,也因此讓人覺得這些流出的處理器型號和基本規格似乎真有其事。 芬蘭和丹麥的零售商都相繼將這些處理器型號列在「預計於3月中販售」的消息上,但價格方面仍就無從得知。
-
NVIDIA GeForce GTX 1660 Ti效能流出、約比GTX 1060快25%
市場上最近討論度最高的顯示卡,除了AMD新推出的Radeon VII 7奈米顯示卡以外,非NVIDIA的GeForce GTX 1660 Ti莫屬了,該卡片據傳雖然整體的基底是以GTX 1060為主,但將採用最新的圖靈(Turing)架構,理論上效能勢必會比原先的顯示卡還強,而從最新流出的消息來看,這個推論是正確的,而且更有甚之,GTX 1660 Ti看起來甚至效能快追上GTX 1070了。 目前流出的跑分數據來看,在《Final Fantasy XV》的跑分測試中,GTX 1660 Ti獲得5000分的成績,同樣的測試下,GTX 1070獲得4955分,效能表現已然超越GTX 1070。而另一個新流出的《奇點灰燼》(Ashes of the Singularity)數據中,可看到在FHD解析度下,GTX 1660 Ti獲得4800分成績,GTX 1070獲得4900、GTX 1060則是3800、RTX 2060則是5500分。 GTX 1660 Ti的成績可說非常接近GTX 1070的表現,對比GTX 1060的話,GTX 1660 Ti的效能表現約快上25%,不過RTX 2060的表現又比GTX 1660 Ti快上約14%。考量到目前來看,GTX 1660 Ti的建議售價可能落在279美金下,比起GTX 1070在推出時的379美元,相較之下是一個不錯的購買選擇。 GTX 1660 Ti目前看起來,效能表現似乎很有競爭力,但在價格方面就又是另一回事了,279美元假如直接換算成台幣,也需要至少8600元台幣左右,加上稅金等手續,價格勢必會非常接近萬把塊。但目前市場上,RTX 2060的普遍行情最便宜的也只要12,000元左右,但RTX 2060的效能又比GTX 1660 Ti還要更快,考量到只需要多花個可能兩三千塊就能買到RTX 2060的話,GTX 1660 Ti的競爭力在這方面就會顯得有些尷尬。 但不管怎樣,一切還須等待GTX 1660 Ti正式推出後,才能確定其真正的效能表現,屆時究竟該卡片是否有市場競爭力,仍有待觀察。
-
年後升級衝一波、選對陣營才真香,沒內顯的Core i5-9400F你真的要嗎?
過了年、領了紅包跟年終獎金,應該沒有花光光吧!雖說年前先搶下手升級一波可以好好宅在家裡打Game爽快之外,年後更多的賣場好康也紛紛出爐,還沒花掉預算的玩家可以趁著年後的假期,更新一下配備,月底就又將迎來一波的連假囉! 年後的賣場情報大概有幾個東西可以關注一下,首先是記憶體的部分仍舊維持小幅下滑的趨勢,單條8GB DDR4-2666已經跌破1,300元新台幣大關;SSD的跌幅也仍舊持續中,960GB容量版本也出現3,000元以下的限量促銷(SATA介面),應該再過不久就會有很多款選擇了。 至於顯示卡方面,打Game不可或缺的核心零組件當然也得慎重選擇一下,隨著越來越多有支援「光追」及「DLSS」大作出爐,NVIDIA除了加強在RTX系列上面的推廣之外,更超值一些的GTX 1660 Ti也即將正式開賣,不想收二手礦卡的朋友,直接下手1660 Ti或許是個折衷的辦法,而且AMD Radeon VII才剛開賣就缺貨狀態,想嘗鮮的可能得先去店家預定一下,不然轉投RX580、570的懷抱也不錯,論C/P值來說,顯卡要賣這麼便宜的時代也是很久之前的事了~ (看看二手的拋售價就知道有多低…) 那處理器的部分呢?年後下手有沒有值得推薦的?原則上就是按大家的預算來下手,畢竟每個人的需求與手上預算多寡都不相同,並不是一味的推薦最高階版本,常見的大都是中階等級最適合大多數人,價位上也是落在6,000元以內是比較超值的,這部分當然也是看玩家要選哪個陣營囉! 在過年前的賣場採購情報中(),小編就有貼了當下的報價供大家參考(原價屋1/28報價),除了AMD仍舊是維持不漲價的狀態(登錄再送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 2),事實上Intel陣營倒是混雜的很,先不說目前市場上算是7、8、9代版本全部混雜在一起銷售(導因於先前的8代大缺貨,正規代理與平行輸入版本都在市場上販售),光是「F」版本的推出,就又讓Intel自家的版本型號更多更雜了,而且還拿掉了原有的內顯核心,更是降低了自家優勢,一個月來的價格變化略有呈現微幅調降的狀態,小編把三張不同日期的報價截圖拉出來大家比對一下,最新的2/19號報價上面可以看到無內顯核心的Core i5-9400F促銷力道比前代的8400還要用力,真是怪了,不是應該先清前代庫存才對嗎?該不會是9400F更難賣吧(誤 光是i5-9400F的報價就從年前(1/28)的5,800元微幅調降到5,700元(2/18),2/19再往下降100變成了5,600元,如果是組裝價就更低一些,從5,600小幅調降至了5,500元(2/19),降價的狀態看出似乎少了內顯的9400F並不太受玩家的青睞,更好玩的是,事實上在Intel的官網上面,9400F與9400的報價是一樣的,如果你是消費者,真要買9400這一款版本的話,你會買哪一顆? (所以Intel很聰明啊,現在只賣9400F而不是9400~) 然後好玩的是,2/19的報價中,8400這一顆竟然「漲價了」,從原本的6,100元直接調高200,價格來到了6,300元,去PCHome 24小時購物查查,果然沒甚麼比缺貨更大牌,反正如果不想買沒內顯的9400F就只能選前代的8400囉,賣貴一點也是應該的,畢竟頻率才差那麼一咪咪、但是8400有內顯啊~ 而且可不僅僅只是8400小漲,連9600K的價格也從7,800元調高變成8,200元,悄悄小漲了400元,對照一下上次小編有貼的對比圖表,相較於Intel目前的報價狀態,或許過年前來不及下手的玩家,可以試試維持價格不波動的AMD陣營,不用擔心價格亂飆漲、代理或平輸版本誰保固這些問題,而且還能額外獲得熱門遊戲「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 2」,更不用說還有剛出爐的Radeon VII以及超高C/P值的Radeon RX590/580/570可以搭配,打Game肯定一把罩,跟著小編說一句:AMD、真香! 如果9400F也是採用焊料的話,或許玩家會接受度較高一點,畢竟原本的內顯也不強,UHD 630頂多拿來打打LOL,連玩個魔獸世界都很緊繃、特效都要開到最低,更不用說想要拿來玩3A大作、那簡直就是開玩笑了,所以想要有更多用途的朋友應該通常也都會額外加裝獨立的中高階顯示卡,這樣的基礎點上,沒內顯也就算了,如果價格上的優勢更強大一點、差距更明顯一點…,只可惜9400F在國外玩家的開蓋下原形畢露,玩家期待的9代採用焊料的願望看來只能存在K版本中,沒內顯的F版一樣用萬年散熱膏上一上而已,基本上就跟8代8400沒啥差別,換個分身、改個新名字就能開賣,人家都7nm了、Intel老兄你的10nm還要等多久? 只能說,Intel把14nm的影分身之術練到極致,14nm+、14nm++、++++++++、快把10nm產品端出來吧,甚至最近網友還發現有「9900KFC」這個型號,好吧,異業結盟很常見、肯德基爺爺也很親切、蛋塔我也愛吃,9900KF這個版本先前有公布過了,多個C意思是啥?吃雞嗎?哈!
-
Windows 7用戶們!記得在3/12至4月安裝SHA-2更新包!以便7/16以後可以繼續使用Windows Update
微軟將在2019年3月12日起,發出一個支援SHA-2的獨立更新包,給Windows 7與Windows Server 2008的用戶更新,以便在7月16日的實施截止日前做好準備。簡單來說,如果您現在還在使用Windows 7或Windows 2008,您必須得在3/12至7/15這段期間內,去安裝一個叫做SHA-2的更新檔案,因為微軟在7/16之後發布的更新包,就會只採用SHA-2的加密演算法來做數位簽章。而Windows 7只有支援SHA-1,並不認得SHA-2,所以要安裝這個SHA-2更新包,才能繼續使用Windows Update的服務,直到Windows 7停止延伸支援日! 先簡單說明Secure Hash Algorithm 1 (SHA-1,安全雜湊演算法1),可說是當今很流行且常用的一種加密演算法,由美國國家安全局(NSA)所設計,並由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發布為聯邦資料處理標準(FIPS),首次於1995年公開。SHA-1可生成一個被稱為訊息摘要的160位元(20 Bytes)的雜湊值,以用來檢驗某個檔案是否為原始狀態而沒被染指或竄改過。 然隨著電腦科技的進步,SHA-1的老舊演算法已不敷當今的資訊使用。其實NSA早在2001年就發布了新的SHA-2的新版演算法(採用224位元,稱為SHA-224),還有額外SHA-256、SHA-384、SHA-512,以及SHA-512/224、SHA-512/256等演算法標準。只是SHA-1被用了好多年,用到現在還在使用。不管是您的銀行PKI金鑰、安全加密網站SSL憑證,或是微軟的Windows檔案數位簽章,都是以SHA1來加密的! 終於,在密碼分析人員於2005年發現對SHA-1的有效攻擊方法,便說明了SHA-1不夠安全。2010年更有許多組織建議別再用SHA-1了,改用SHA-2或2015年發表的更安全之SHA-3來取代。更甚者,CWI Amsterdam與Google在2017年2月23日正式公佈(可以去他們網站仔細看他們網站的Logo,左邊還浮出紅色的SHA1字眼),透過9兆次碰撞攻擊,製作出兩份內容不同文件檔,但SHA-1雜湊值卻相同的實例做為概念證明。 既然SHA-1不安全,那麼我們每天上網使用的瀏覽器,尤其是去https那種有加密過的網站去購物,是不是有安全疑慮?答案是的!因為早期的SSL憑證(使用在https)也是使用SHA-1來加密,不過微軟、Google與Mozilla早已宣佈,其瀏覽器(IE, Chrome, Firefox)在2017年以前,就已經不再支援以SHA-1演算法做數位簽章的SSL憑證了。 只是因為以前的SSL認證太多,因此目前您的瀏覽器還是有使用到採用SHA-1與SHA-2的各種數位簽證SSL憑證。 雖說,而Windows 7本身只支援SHA-1,為了繼續提供更新服務,微軟還是很佛心的提供Windows 7的SHA-2更新包,讓Windows 7可以認得新的SHA-2加密演算法! 根據說明,目前Windows Update裡面的更新檔案,都採用了雙數位簽章(SHA-1與SHA-2)的作法,讓新舊作業系統都可以安全的升級與更新。然由於微軟考量到SHA-1演算法有弱點,因此微軟將於2019年7月16日起,全面放棄使用雙數位簽章的作法,改使用SHA-2來做數位簽章。 這樣一來,由於Windows 7 SP1、Windows Server 2008 R2 SP1,以及Windows Server 2008 SP2這些作業系統都只支援到SHA-1,所以若接收到這些更新包的話,就會出現「更新失敗!無法認得這個數位簽章」等錯誤訊息!因此,微軟擬在2019年3月至4月間,提供SHA-2獨立安裝包,讓您的Windows 7/Windows Server 2008也能支援SHA-2,以便繼續在2019/7/16之後,能夠繼續收到Windows Update的通知與更新!而相信微軟也將在這段期間不厭其煩地提醒您記得安裝SHA-2的修補包!因為微軟預計將在2019/9/16正式放棄SHA-1,所有更新包都只使用SHA-2的加密!屆時您的老Windows若不支援SHA-2,就只能跟Windows Update說掰掰! 以下就是微軟導入SHA-2的行程表。 這次的更新重點,在於不管您的老電腦、新電腦,有在用的,或很少使用的,反正您都要記得,就是3月12日至4月這段期間,記得跑一下Windows Update,或者到微軟官網下載那個「支援SHA-2的獨立更新包」(下載一次就可以在每個電腦上執行),以便在7月16日以後,能夠繼續接收到Windows Update的各種安全性更新,直到2020年1月14日正式結束支援。 筆者建議,無論如何都要記得去下載那個「SHA-2獨立更新包」,並存放好。以免7/16以後若要重新安裝Windows 7之後,卻無法使用Windows Update。總之,想要Windows 7再戰10年,記得去下載並安裝SHA-2更新包就對了!
-
向Apple致敬?!Android Q將取消返回(Back)鈕?!未來僅剩Home鈕與手勢輸入
MWC 2019即將開展(2/25~2/28),將有不少大廠推出的新手機,紛紛內建最新的Android 9.0 Pie作業系統,搭配全新的輸入方式 (僅提供Home + Back鈕的「雙按鈕」導航鍵之全新輸入),有別於Android 8.0 Oreo以前的「三按鈕」(Back + Home + Recent)的導航鍵配置。相信將有不少使用者可能必須重新習慣這種新的導航鍵設置。 目前包括Google Pixel 3、Pixel 3 XL、Sony Xperia XZ3、小米MIX 3、HUAWEI Mate 20、Mate 20 Pro、Mate 20 X、Mate 20 RS、OnePlus 6T、Nokia 8.1、Vivo NEX等新手機,出廠時便搭載Android 9.0 Pie,採用雙按鈕的導航設計,將Recent按鈕取消,改由使用手勢左右移動的方式來切換App。 2018年可說是手機進入全面屏的時代。Apple的作法是在iPhone X以後版本,把實體Home鈕給取消,改成以手勢方式來進入Home,以及各種程式切換。當然這樣一來,Apple族必須重新適應這種全新的輸入方式。 至於Google這邊,早在Android 4.0時代就已經把導航實體鈕改成能夠在螢幕下方控制的Navigation Bar,同樣提供Back + Home + Recent 的三鈕設計,並可客製化(加入新的按鈕或配置),讓手機透過螢幕下方的導航區來控制,以減少實體按鈕,或是螢幕別配置導航鍵區,在手機下方配置觸控式按鈕。後來的新手機由於螢幕尺寸越來越多,紛紛將觸控式按鈕取消,全部改成螢幕觸控導航鈕方式,成為大家當今熟悉的Android操作方式。 至於裡面,這種 Back + Home + Recent 的三按鈕的導航鍵區設計,將可以手勢Home鈕取代,此時Home鈕變成藥丸形狀,左邊則保留Back 鈕的配置,正式把Recent鈕剔除。雖說這版仍可保留第三鈕的 Recent 或客製化按鈕,但全新的輸入方式,將考驗傳統Android使用者的使用習慣。 目前已知Google I/O發表的最新Android 10.0 Q版本,將可能再次將Back鈕給去掉,變成導航鍵區只剩下Home鈕,再搭配手勢在導航區左右移動來切換App。因此,未來的手機使用介面,幾乎清一色採用手勢控制,包括一般操作、以及導航鍵區的操作(程式切換、回Home、關閉程式)等等。 請參考外電影片,比較Android Q與Android P的導航鍵區的不同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CM2SR5pDn4 ▲新版Android Q的手勢操作,將沒有Back鈕 (引自 xdadevelopers) 當然在Android Q版本中,除了廢除Back鈕之外,還有不少全新功能,包括系統級的暗色系主題 (類似macOS Mojave的暗色主題),以及臉部辨識功能(可登入與支付)等等! 疑?等等!這難道是向Apple致敬嗎?加入暗色主題、臉部辨識解鎖+付費,現在連導航鍵區都砍到只剩下一個Home鈕。是否這樣的操作方式,才是未來趨勢呢?看來真的「回不去了」!總之,等Android Q正式推出,就可以確定全新的Navigation Bar是否如畫面那樣,只剩下Home鈕而已。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